李言荣
全国政协委员、四川大学校长
2022年全国两会前夕,全国政协委员、四川大学校长李言荣院士向记者透露了即将提交的提案。
服务国家战略,建设一流大学 。
据了解,日前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已正式公布,四川大学入选新一轮“双一流”建设高校,6个重点学科入选新一轮“双一流”建设学科。
李言荣表示,自四川大学入选“双一流”建设以来,学校在人才培养、科研工作、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川大的‘双一流’建设要继续往高质量内涵发展走,整体上未来五年要初步进入世界一流大学的行列,到2035年要全面进入世界一流大学行列,优势学科要进入前列。”
他建议,今后,高水平大学在“双一流”建设进程当中,应该鼓励从以往传统的“一流学科”建设转变为“一流学科群”的建设。一字之差,有何区别?“因为‘一流学科群’的建设,更容易实现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而不是简单地按照学科专业自身规律去建设。”李言荣说。这一字之差的转变,对现在的高校如何高质量发展、如何培养创新人才非常重要。
长期工作在科技教育战线中,在他看来,大学重要的使命之一,便是要与国家的发展相结合,要为国家多做贡献,在民族复兴的关键时期不能缺席。“双一流”高校服务于国家需求,要从哪些方面努力?他认为主要还是源源不断培养出创新人才和创造知识革新技术。
西部科学城建设关键是人才的聚集。
当前,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去年10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发布,成为指导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纲领性文件。共建西部科学城、共建成渝综合性科学中心,成为对这一新的增长极的定位之一。
“西部科学城的建设关键是能否形成科研人才的聚集。”作为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四川大学校长李言荣对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的西部科学城和成渝综合性科学中心建设有着诸多的思考,也连续几年为综合科学中心的建设谋与呼。
去年11月,由四川大学化学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冯小明牵头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础科学中心获批立项,是西南地区第一个国家科学中心。这是对冯院士长期致力于手性化学合成原创研究的肯定,也是对他们几位委员连续几年呼吁“在西部建更多基础科学中心”的最好回应,但李言荣说这还不够,川大基础研究做得好的人不少。
10多天前,在科技部、教育部召开的2022年科教协同领导小组会议暨高校校长座谈会上,李言荣围绕西部科学城的建设发言,“希望国家对成渝地区人才的外引内培,特别是吸引海外人才上给予更大的政策倾斜和明确的支持。”
在李言荣看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战略地位越来越突显,“成渝地区成为中国科技创新的高地,成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一极,是非常有可能形成的。”李言荣非常看好西部地区高校院所聚集的人才优势,“成渝地区高校多,科研院所多,聚集了一大批的科研人才。”
他认为,地处成都的四川大学理应担负起“除了满足国家重大战略的科技需求外,还要为成渝的发展源源不断培养优秀人才和吸引各类高层次人才”的使命。
关于“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中科技如何为成渝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作更大贡献。”他欣喜地看到,“这几年,高校与地方之间的走动多起来了。”他以华西医学为例,这几年四川大学把华西医学的精湛技术,运用到各地市州为市民创造高品质的宜居生活上,做出了很大贡献。
❖
“昨日因成今日果,前人栽树后人凉。”作为一名来自教育界的政协委员,今年是李言荣参加全国两会履职建言的第5个年头。来自高校、科技战线的他自始至终最关心的领域——便是高校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无论是建议在西部建设多学科交叉的基础创新中心和跨学科基础人才培养基地,还是推动国家级人才评审方面设立西部专项计划,李言荣的提案都得到了相关部委的关注和积极回应。
(本文转自:“ 四川大学校友总会”微信公众号 )
(微信扫一扫,在线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