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经济周期下行和利益格局调整,世界形势相继发生了诸多不确定性变化。特别是全球性肺炎疫情爆发以来,经济社会发展矛盾交织,多种因素错综复杂,经济全球化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冲击。在此背景下,中国经济国际化战略面临重大挑战。以国内经济循环为主能否确保经济持续增长?经济全球化重构是否完全去中国化?最终消费能否成为中国经济内循环的有效动力?这些问题已经成为中国社会高度关注和学界纷议的热点之一。本文试从经验和逻辑的角度,基于相关数据和资料对上述问题进行扼要分析,从宏观层面揭示中国经济内循环发展的主要趋势。
01
02
03
04
国内经济循环的核心是最终消费。最终消费通常指民居消费和公共消费。居民消费主要包括居民对社会产品和服务的全部支出。目前全球对居民消费水平衡量主要采用恩格尔系数,恩格尔系数越小,居民消费水平越高。按照联合国的标准,2017年中国的恩格尔系数为29.3%,属富足区间,美国的恩格尔系数为8.7%,为极富区间。居民消费理论表明,社会保障水平越高,收入分配差距越小,居民储蓄率越低,居民消费意愿越强。美国的社会保障水平如教育、医疗、救济等高于中国,2017年美国的基尼系数为0.4820,居民储蓄率19.2%,中国的基尼系数0.4670,居民储蓄率48.4%。按照联合国标准,中美都是收入分配差距较大国家,但是美国居民消费能力很强,中国居民消费能力相对较弱,最根本的原因是中美之间的人口数量和经济实力差距。公共消费也称政府消费,主要包括国家行政管理、国防、科学、文化、教育、卫生、环保、公用事业和生活服务等方面的物质消耗。一般而言,公共消费是根据国家总体战略、综合财力和人口规模按预算由政府财政支出,发达国家的公共消费通常为最终消费的35%一50%之间,中国2017年的公共消费为最终消费的27.02%。一个国家的最终消费能力,可以用最终消费与GDP之比来衡量,目前发达国家最终消费占GDP比重约80%,因此发达国家几乎都是消费型国家。中国2017年最终消费占GDP比重约56%,中国目前属于生产型向消费型转变过程中国家。
05
最终消费的重点是居民消费。中国经济总量大,2019年中国GDP约14.36万亿美元,列全球第二,与美国GDP21.43万亿美元相差约7.07万亿美元,与欧盟(27个国家)GDP约15.58万亿美元相差约1.22亿美元;中国居民人口多,达14亿人,列全球第一,比全球发达国家(32个国家)总人口多3亿人;中国经济增速快,根据世界银行预测,未来5年,全球发达国家经济年均增长或3%左右,中国经济年均增长或5%左右;中国消费意愿强,2010年一2019年中国居民消费变动趋势表如下:
(单位亿元)
上表数据仅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角度可以发现:2010年至2019年10年间,尽管有经济周期下行影响,中国GDP年均递增率7.56%,居民消费仍然保持年均递增率12.26%,居民消费年均递增高于GDP年均递增,为1.62倍;居民消费与经济增长趋势相似,具有同向性;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GDP比重年均41.68%,对GDP贡献至关重要。据此说明,中国居民消费刚性强,空间广,潜力大。
06
上表数据显示:居民储蓄不断增长,存款余额很高,占GDP比重很高;居民可支配收入和消费支出都持续增长,占GDP相对较低,居民可支配收入一部分转化为居民储蓄;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消费支出分别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消费的35.91%和43.41%,显然城镇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高于农村居民。按照世界银行标准,中国2018年已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成为发达国家为期不远,努力建设消费型国家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一。在“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过程中,中国升级公共消费和居民消费的水平,扩大最终消费的潜力,是最终消费成为经济增长强劲动力的必然趋势。
07
中国经济以内循环为主的发展趋势归纳如下:
【注】:杨洁篪《尊重历史 面向未来 坚定不移维护和稳定中美关系》
(本文数据均来自官方公开信息,由刘静波综合整理,所有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微信扫一扫,在线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