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领导者要有新担当新作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激励干部担当作为,加强学习和调查研究,创造性地贯彻落实党中央方针政策和工作部署。
领导者对上要强化“四个意识”,要有坚决的执行力;同时要坚持“四个自信”,对下要有强大的领导力。只有增强领导力才能真正成为卓越的领导者。
(刘峰,四川大学商学院EMBA《领导学》课程教授,现任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党的建设教研部一级教授,中国领导科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领导科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兼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年底政治局会议上明确提出,要激励干部担当作为,加强学习和调查研究,创造性贯彻落实党中央方针政策和工作部署。这个论述对各级领导干部特别具有针对性。领导干部对上要有坚决执行力,对下要有强大领导力。执行力与领导力事实是一致的,是完全成正比例的。领导干部对下领导力越强,对上才有足够的执行力。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任何决策离开执行都是废纸一张。但执行不是被动执行,必须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去创造性贯彻执行。如何创造性贯彻执行上级的决策部署依然需要下级进一步地创造性决策,需要更加结合实际提升干部的领导力和决策力。决策重在选择,重在创新思维。既要选择执行哪些任务,又要选择哪些人去执行;既要选择如何执行的角度和力度,又要选择如何执行的合适时机;既要选择如何执行的目标导向,又要选择如何执行的具体途径。
领导力的理念和概念
新时代真正的领导力要又领又导,会领善导。领导之“领”有四个涵义,一是领方向,共建愿景;二是领头儿,带领率领,以身作则;三是领要“刚”,要有权威性;四是领要“明”,要具体明确。
领导之“导”重在“四导”。一是善于引导,是事前的引导,重在目标和方向的引导,思想和情绪的引导;二是善于事中具体的业务工作的指导辅导;三是事后的检查督导,跟进反馈,才能提高领导工作的绩效;四是善于教导,重在对下属的培养。中国语境下的领导就要把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把道和术结合起来,把方向和方法结合起来,用合适的方法艺术去引导群众自觉接受党的正确领导。
很多人容易在领导能力和领导力之间划等号,认为二者就是一回事。实际上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而且区别还是非常明显的。领导能力是领导干部从事领导工作所应具备的能力和素质,包括战略思维能力、决策用人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和思想政治工作能力等内容。领导力是领导者对追随者施加并为追随者自觉接受的正向的影响力和凝聚力。总体来说,领导能力是个名词,而领导力则是一个动词或动名词。领导能力是个静态的、相对狭义的概念,而领导力则是一个动态的、内涵更广的概念,它包含领导能力但又不局限于领导能力。
第一,领导能力强调大小强弱,本身并没有明显的方向性。而领导力是一种矢量,它是一种正向的、积极的影响力,它既有大小又有方向,还强调着力点和受力的对象。同一个领导干部的领导能力作用在不同对象身上,其领导力是明显不同的。
第二,领导能力通常为领导干部所专属,它的大小与干部和群众的接受程度没有多大关系,而领导力突出领导干部和下属群众之间的双向互动和相互作用。领导力的大小不仅取决于领导干部的作用,而且主要取决于下属群众对领导干部认同和接受的程度。换言之,任何领导干部都不可能离开群众来单方面决定自己领导力的大小。
第三,领导能力具有相对稳定性,领导干部一旦拥有某种领导能力,一般来说在相当长的时间段内它往往不会失去。而领导力则与领导情境密切相关,它强调领导力大小的动态性,是因下属群众的不同和所处领导情境的不同而随时变化的。有的领导干部在平常时候领导能力可能很强,但在危急关头领导能力则可能变弱。
第四,领导能力与领导职位相关,常常与领导干部的职位权力划等号,因此领导能力的内涵相对单一。而领导力是职位权力和非职位权力的叠加,是硬权力和软权力的叠加,并且重在软权力。职位权力即硬权力是领导力的基础,非职位权力即软权力对领导力有放大和提升作用。领导力既与领导权力和领导能力相关,又与领导魅力和领导魄力相连。
领导力的构建和特征
领导力强调决策力和影响力的叠加,二者缺一不可。决策力重在领,往哪儿“领”需要选方向,选目标;影响力重在导,如何“导”需要号召力和凝聚力,这是领导力的两个要素,用公式表示:领导力=决策力×影响力。因此,领导力的基本构成就是决策力和影响力这两个要素。
决策力重在领方向,建愿景,定战略,选目标,明策略,寻路径。领导决策事关组织发展的方向和全局,事关领导活动的成败得失,决策的方向错了,解决问题的思路错了,结果必然是一错百错。
领导决策力有两个基本环节,要先策后决。一是“策”的环节,即“出主意”,重在集思广益,不断打开思维空间和选择空间;二是“决”的环节,即“选主意”,也就是及时正确地决断,把已经形成的决策方案选择确定下来。策和谋主要取决于决策者的认知能力和分析能力,需要信息知识,而决和断则主要依赖决策者的智慧和勇气,需要见识和胆识,需要取舍和判断。“策”要多做加法乘法,要打开思维空间;“决”要多做减法除法,把违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方案去掉,把不可行不成熟的方案去掉。领导决策力要坚持民主集中制的原则,运用民主集中制的方法,“策”要多一些民主,“决”必须正确集中。
领导影响力也有两个基本环节,要先激后聚。一是“激”的环节,即激励人、发动群众,形成动力;二是“聚”的环节,即凝聚人、组织群众,形成合力。激励是手段和前提,凝聚是目的和结果,激励和凝聚必须紧密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放大和实现领导影响力。
如果说决策力和影响力是领导力的两个构成要素,那么,硬权力和软权力的相互作用体现了领导力的两个外部特征。领导力不仅依靠传统的硬权力,也不单纯依赖软权力,而是强调硬权力和软权力的结合,用公式表示:领导力=硬权力×软权力。
硬权力是外在的,法定的,有限的,强制性的,带来的只能是下级对上级的服从,它是一个“常量”,不管你的能力大小,只要居于同一职位就几乎具有相同的硬权力。
软权力是内在的,个人的,它是一个“变量”,带来的是下属和群众对上级领导发自内心的认同。软权力来源于领导干部的品德高尚、作风过硬、能力超群、经验丰富、绩效超优等与个人相关的多种因素。因此,硬权力要和软权力相结合,这样一方面能够使得硬权力的使用更有效,另一方面也可以有效放大自己的软权力。
领导力与执行力的“来去自如”
领导干部要提升自身领导力就必须在作风、能力、胆略和意志等方面超群出众,做到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的“平常时候看得出来,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急关头豁得出来”。这个“来”就是与众不同,就是追求卓越,就是共产党人先进性的体现。然后,领导干部还要回到群众中去,与群众打成一片,干在一起。
一切领导活动就在于“来”与“去”之间的交替往复。领导,就是由“领”和“导”两个方面的内涵所组成。所谓“领”,就是从群众中出“来”,就是要求领导干部要走在群众前面去带领引领。所谓“导”,就是“去”,就是要求领导干部回到群众中“去”,及时引导疏导,与群众打成一片。
领导干部必须在政治觉悟、道德品质、业务能力和胆略意志等方面超过群众,从群众中出来,让群众佩服,才能形成和提升领导力。换言之,领导干部要与群众拉开距离,拉开素质、能力、胆识和觉悟的距离,这个距离就是S1,领导力F与领导干部出来的距离S1成正比。
领导干部还要回到群众中,要缩小与群众的心理和感情的距离,缩小空间上的距离,这个距离就是S2,领导力F与回到群众中去的距离S2成反比。领导干部必须与群众打成一片,S2越小,领导力F就越大,领导力F就越强。由此,我们可以形成一个领导力公式:F=S1/S2。
领导干部要处理好与群众来与去的关系,就必须懂辩证法,不能走极端。S1不是越大越好,上级水平与下属水平差距太大,下属就理解不了领导意图,就跟不上了,所谓“阳春白雪,和者比寡”。S2也不是越小越好,领导干部应该回到群众中去,但绝不能模糊领导干部与普通群众的角色差异。S2太小,会明显削弱降低干部的领导力。
领导力超强的干部是因为他们既能出得来,又能回得去,又来又去,又去又来,自觉的来去,自如的来去。这种来去自如的“来”,不仅是一次来,而是多次的来;不仅是一个方面的“来”,而且是在担当、能力、境界和人格等多个方面的“来”;这种来去自如的“去”,是多次的去,不仅是一个方面的“去”,而且是在心理、情感、作风等多个方面的“去”,真正做到与群众鱼水相依,与群众心心相通。
领导干部提升领导力务必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不仅要“干在实处,走在前列”,而且要“做出样子,放下架子”。走在前列是“来”,干在实处是“去”;做出样子是“来”,放下架子是“去”。如此坚持下去,领导干部领导力的明显增强定会带来干部群众执行力的真正提升。
(微信扫一扫,在线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