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也在日益加剧。越来越多的企业发展面临着自有资金不足的困境,开始尝试通过资本市场、货币市场等多种方式寻求资金来源。虽然融资解决运营资金短缺意义重大,但有些企业在这方面起步较晚、知识与人才储备不足,这时,拨开让人眼花缭乱的重重迷雾,正确认识企业发展和融资的关系,对企业来说至关重要。11月5日,在四川大学商学院EMBA课堂上聆听了熊熊教授对企业发展与融资策略等相关知识的讲解。
课堂伊始,熊教授介绍了企业融资的主要作用包括:
对于各行业的头部企业来说,资金投入量大、产值高、市场化程度高、涉及领域广等特点决定了解决好企业的融资问题,才能保证企业可持续运营的发展。
通过加强企业融资,能够建立现代财务管理的运作模式,寻找到一种最佳的资本结构,准确推算资金成本、财务杠杆同企业价值之间的关系,从而实现企业财务利润最大的目标。同时,融资模式的选择和建立,对于企业提高风险意识,特别是防范和规避风险,也有着巨大的作用。
近年来,各行业的头部企业都在着力进行运营结构调整,实现由“管理运营”向“资本运营”转变,既立足于本行业,又跳出本行业,通过资本向产业上游转移,由生产运营者转为投资开发者,融投资商和承包商为一体。运营结构多元化的趋势,在增加企业利润增长点的同时,也加大了企业融资需求的迫切性。
关于企业融资方式,熊教授谈到有两种:一是内源融资,将本企业的留存收益、折旧转换为投资的过程;二是外源融资,吸收其他经济主体的储蓄,以转化为自己投资的过程。内源融资的优势在于不需要实际对外支付的利息或股息,不会减少企业的现金流量,融资成本低于外源融资。劣势在于融资能力的大小受制于企业的利润水平、净资产规模和投资者预期等因素。因此,仅仅依靠内源融资是无法满足企业资金需求的,企业必须更多的依靠外源融资,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外源性融资将会变得越来越重要。外源融资对企业发展的积极作用,理论界已经进行了相当广泛的探讨。熊教授介绍了芝加哥大学金融经济学家拉詹和津加莱斯的实证研究表明:在金融发达国家,外部融资依赖程度较高的行业,如IT 与服务贸易,其发展速度超乎寻常的快。而外源性融资按照是否通过媒介,可分为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两种。
目前企业融资方案设计的一些主要模式:
在融资方式的选择上,民营企业首先应该选择成本较低的金融机构贷款方式。在金融机构风险控制日益严格的今天,民营企业从金融机构获得资金难度相对较大,融资成本较高;而且,一般情况下民营企业不愿意因上市而失去对企业的控制力。因此,民营企业首先应当考虑内源融资,将企业的收益、折旧更多的转化成对企业的投资,吸引外部机构投资者对企业进行权益投资,其次选择和所在区域的金融机构进行合作。
刚成立或成立不久的企业,企业发展尚不成熟,信誉度低,运营风险高,通过银行进行融资的成本较高。这类企业在寻找外部资金之前,首先,应依靠企业自身的积累,充分利用内部的资金资源,尽全力保证收入的回收,变现闲置资产。其次,高风险对应的往往是高收益,应尽力向投资人展示企业的运营特色和发展潜力,以吸引风险投资或其他社会投资。
营业规模大的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强,所购买的大型机器设备使用频率较高,这类企业更加倾向于通过贷款方式自己购买机器设备。而营业规模较小的企业,业务量较少,融资租赁的方式应为首先。
资产质量和运营状况较好的企业,能够积极谋求上市,以募集资金解决企业发展瓶颈,扩大企业运营规模。资产质量和运营状况一般或较差的企业,应积极谋求合并或者合作,以获得优势公司的资金注入,从而提高企业实力和竞争能力。
熊教授说到:“创新的动力来源于企业,越是融资难的企业越具有创新的条件和灵感。” 大多数中小企业由于规模和管理等各种原因,盈利能力弱,融资需求强,但这并不等于中小企业就没有出路。一方面,政府需要加强针对中小企业融资环境和制度建设;另一方面,中小企业能够通过制度创新,创造出新的有效的融资模式。比如,中小企业可以组建“企业联盟”的半官方组织,加强和银行的合作信任关系,不仅可以有效缓解中小企业资金短板问题,还促进了企业间的交流协作。
最后,熊教授通过多个案例的生动讲解,阐述我国现在既有学习消化国外先进经验的过程,存在机制转换、产业定位和政策推动的问题。因此,政府行业监管部门必须全面重视和审视问题的治理过程,针对我国目前信用环境不好、资金来源渠道过窄、政策法规不健全、税收政策不合理的四大问题,建设融资环境,形成有利于国民经济和行业健康发展的融资体系。此次课程干货满满,同学们都感觉受益匪浅。
(微信扫一扫,在线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