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有幸在川大学习EMBA课程,11月,有幸向张银杰教授学习了经济学。
从大学经济学专业毕业,到再回课堂学习经济学,已历时12年,虽谈不上百战归来,但再次触及时的感悟,与12年前已截然不同。《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这门课程理论性较强,内容较为专业,由于个人基础较弱,未能全面吸收老师讲解之精华,仅凭个人肤浅理解,分享一下关于老师讲解的一些经济学思维的感悟:
01
世间万物,终有规律可循;经济百态,必有规律可依。
经济学就是研究经济规律的科学。
“凡是经济学证明不可行的事,现实中肯定不可行,因经济学是研究经济规律的;凡是经济学证明可行的事,在你的企业不一定可行,因经济规律发生作用是有前提的”,张教授说,“凡是反复出现的事情一定有规律性;凡是普遍存在问题的地方一定有制度原因”。人类研究经济规律300余年,经济学已经是一门相对成熟的科学,但在我国,由于对经济学普及面较窄且深度不够,系统性学习或研究经济学好像只是国家政策制定者和高校老师的事情。对企业家而言,特别是对中小企业主和管理者,真正学习经济学的不多,他们往往谈创业经商都是谈的个人经历,人生顿悟几十年,无论是经验或教训,那些刻骨铭心的,可能在经济学中早有结论,所以,建议每个企业家都学一下主流经济学,尊重基本的经济规律,指导经济行为,当然,通过到川大EMBA学习是不错的选择。
02
在众多经济学规律中,经济周期规律应该是我们最应敬畏的。
周期就是事物运转的内在规律,任何一个经济主体都活在周期中,政府逆周期而行,企业顺周期发展。众多周期中,宏观经济波动周期、行业发展周期和企业生命周期应该是最为重要的三个,对企业家而言,无法改变宏观经济波动周期、行业发展周期,但是至少应当识别目前所处的周期点,以及政府会采用宏观调控的政策和手段,这对企业战略很重要。只有知道目前的“势”,才能顺势而行,毕竟“一个企业赚不赚钱,50%取决于企业所处的行业”,所以,企业家应该有三只眼睛,一只盯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一只盯市场,一只盯管理,当然,如果不能盯管理,也可以试着去成为一只能寻找到风口的猪。
03
用张教授的一句话概括经济学思维:“没有前提,不要争论;没有依据,不要推理;没有数据,不要预测;没有权衡,不要决策”。
经济学中,任何经济理论都是相对的,结论都受到前提和假设约束。经济现象太复杂,不同的角度观察同一个经济现象,会得出不同的结论。视觉不同,结果不同,不同视觉,得出相悖的结论是完全合理的。经济学中也充满了悖论,没有绝对的正确,所以,所有有必要的争论应先看是不是同一个前提下。
推理源于依据,预测来源数据,这是科学思维最基本的要求。
谈经济决策,谈的就是权衡。没有绝对的最优,只有次优,决策就是在次优中选最优。权衡过程中,应该学会使用经济学中最基本的4个分析方法:成本效益的比较分析、机会成本分析、外部性内在化分析、边际效益分析。谈到机会成本,一定得说一下沉没成本,由于工作原因,我每年和上百家中小企业打交道,而这些企业主往往都犯过相同的错误:不能正视沉没成本。是否继续研发一个未来不能带来收益的项目,难道和过去投入了10%还是投入90%有关系吗?其实大家都懂,但是在决策时,就是不能理性对待。
04
我主要经历了两份工作,一是在信永中和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工作,二是目前在职的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工作,两份工作都要求我去思考怎样的一个企业才谈得上是好企业,特定时点上企业应该选择怎样的方向:是做大?做强?还是做优?
从企业自身发展角度,张教授概括说:“企业大小看规模,规模主要看销售额;企业强弱看利润;企业优劣看技术和文化。优比强好,强比大好。企业成长做加法,做大;企业成熟做减法,做精;企业成功做乘法、做除法,做乘法做强,做除法做优”。其实,每个企业有自己成长轨迹,众多知名企业都经历了先做大,再做强,再做优的过程,但是该过程并不是唯一的发展轨迹,不同行业的企业,处在不同周期点的企业,应有差异,选择适合自己的路,才是最重要的。
能再次进入课堂学习,感觉真好,听完张教授的课,确实有“胜读十年书”的感受,感谢川大商学院,在以后工作中,我也多一点经济学思维。
(微信扫一扫,在线报名)